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2:33    次浏览
2016考研学子已经正式踏上征途,这是一次全新的考验,如何走、走到哪一步完全是学生自己掌握,为了帮助大家把这条艰辛路铺的平坦些,跨考小编与大家分享一些复习方法,帮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高效率的复习! 那么,如何进行高效率的复习呢?简单来说有两条:首先就是要重视基础,其次就是重视薄弱环节。这两点可以说是贯通了整个考研的复习阶段的。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,花尽量少的时间,得尽量高的分数。首先就是重视基础。考研虽然是选拔性考试,但是也不是每道题都是难题,基础题目还是组成试卷题目中最重要的部分,也就是说,得基础者得天下。这里我不建议去复习明显高于考研难度的题目与资料,很多人都是一味地追求难度,忽略了很基本的东西,最后考场失意。难题的掌握绝对不是针对题目去学习,而是一个从稳固的基础开始,循序渐进的过程。当你的课本、考纲以及真题烂熟于心,做对难题自然就水到渠成了。然后就是“重视薄弱环节”。从考试的四门课来看,两门100分,两门150分。可以说每门课都相当重要,每门课都应当投入相当的精力。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每个人擅长的科目不同,基础也不同,那么应该如何根据自身情况,具体分配呢?在我的复习过程中,基本上是这样来做的:不擅长的科目,就应当投入越多的精力;自己擅长并喜欢的科目,就应当少投入一些精力。这个道理看似简单,但是很多同学偏偏就是反其道而行之,抱着自己的优势科目不放。我很理解这样的行为,自己擅长的科目自然会得心应手,越复习、刷题,自己就越有成就感。可是考研最终并不是只考察一个科目啊,很多人觉得,我可以用我擅长科目的分数来弥补劣势。我身边考研的同学也有过这样的例子,最终的结果是让人失望的。这样做并不是完全不可取,但是效率极低,对于每一科来说,同样要重视薄弱环节。就算是你擅长的科目,有些知识点可能也不是你所熟悉的。对这些优势中的劣势,也一定要重视起来。下面我会针对几个科目,具体来讲一下如何复习,怎样合理地分配精力。数学的复习数学的复习,首先一定要避免题海的误区。很多人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做题上,缺连基础公理、定理的使用条件都不理解,这就是舍本逐末了。如果基础的原理不清楚,做再多题也不会有提高,哪怕题目的知识点不变,形势变了,可能你都做不上来。数学的复习还是要以课本为主的,课本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应当认真阅读,彻底理解。在阅读课本的时候不应该有任何一句话让你感到困惑。这个要求其实挺高的,相信很多人课本的一些细节都是一带而过的。如果课本上什么地方让你感到了困惑,就应当马上停下来直到把他彻底想清楚。除了大家推荐的常用教材,建议最好另外找一套讲得略深的教材,很多时候站在高处更容易对一些概念深刻理解。这些方法似拙实巧,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。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《高等数学辅导·同济六版》很适合复习的基础阶段,配合教材使用。知识脉络比较清晰,可以作为课本之外的辅助参考。这里说下大家关心的习题集,《考研数学历年真题权威详解》就很不错,把历年真题吃透,对应试很有帮助。当然有些同学觉得一上来就做真题太难了,那可以去找一些基础的题集来试着做。老师建议,在基础阶段,以教材的学习为主,做题为辅,强化和冲刺阶段,精力要逐渐倾向做题,具体的分配请大家自行把握。最后再强调一下的是,数学的复习尤其应当重视基础,重视基础知识、基本技能的培养。刚刚看完教材的时候,做一些题确实比较困惑,经常苦思良久,后来做得题多了发现这不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而已。所以,不专门训练任何一种题型,在牢牢掌握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之上,任何题目都会手到擒来了。退一步讲,即使考试中有难题后半道没能解决,只要你把基础部分彻底抓牢,最后分数也足够把你送进理想的大学。总之,数学要以课本为纲,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,不要专门针对难题进行训练。数学复习过程中,推荐每天的复习时间同样占四成左右。一些具体的方法,可能不能说适合每一个人,但是思路是共通的,那就是重视基础,重视知识结构与脉络,拒绝题海和毫无重点的努力。在此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,注重精力分配,活用头脑,最终考进考进理想的学校。